海峽殖民地總督府(Government House,今新加坡總統府)
香港第十七任總督金文泰(Cecil Clementi)在治港的五年間(1925-1930)備受好評,不只熟懂粵語和傳統文化,在行政、社會制度改革和基礎建設上也頗有建樹,是英帝國殖民部難得一見的中國通。早在二十世紀初,金文泰即志願申請前往英屬香港任職,親歷和見證當地於清朝晚期和民國初年華南的局勢態變。
金文泰於1930年揮別香港,二月走馬上任海峽殖民地總督與英駐馬來亞最高專員(Governor of Straits Settlements & High Commissioners for Malaya),管轄海峽殖民地和兼轄英屬馬來亞和部分北婆羅洲等殖民地職權(馬來聯邦四州府、馬來屬邦五州府、保護國汶萊)等事務,巧妙的是,其舅父「老金文泰」史密斯(Cecil Clementi Smith)也曾是海峽殖民地總督。金文泰因治港名聲非凡,此前有傳將出任接替並就任駐華公使,而論其資格實也不相駁,結果證實是調派英屬馬來亞,但隨後的治馬過程和決策,卻對金氏的生涯和聲譽卻造成了影響和折損。
金氏派駐馬來亞期間,世界正好處於經濟大蕭條的高峰階段,直接影響到殖民地經濟,尤其橡膠業和錫礦業,首當其衝者便是華商和大批華人移工。更讓金文泰擔憂的,是當地華僑深受中國國內革命和反帝國主義浪潮影響、持續激化和高漲的民族主義。國民政府北伐於1928年大局篤定,成為中國合法政府,實行一黨專政體制,由於僑務委員會職權模糊,國民黨中央海外部同時也兼管部分事務。英屬馬來亞是海外華人的主要據點,英國承認並與國民政府建交後,馬來亞各地沉寂已久的國民黨支部再度恢復運作。
1934年六月,退下官職的金文泰在倫敦英屬馬來亞公會週年晚宴致辭時,回憶就職當天(1930年二月五日)碰巧遇上國民黨馬來亞黨支部黨務會議在新加坡舉辦的情形。四十多名來自馬來半島各地代表赴會和受委領導,會場四周懸掛國民黨旗幟,此過度張揚和鋒芒畢露之舉,引起了金氏錯愕和不快。於是,經過和海峽殖民地高官的討論和在行政立法議會的磋商後,金文泰下定決心禁止國民黨在馬活動。
1930年二月五日,金氏召見國民黨馬來亞支部執監委員,向他們宣稱不願干涉華人表達政治意見或在適當場合張掛黨旗的權利,但他堅決反對國民黨在英屬馬來亞召開會議或印刷宣傳品、招黨員和征收黨費等有礙英國主權之舉,並要求限定在二月二十四日後的一個月內自行解散黨部,頓時使得剛當選的執監委們不知所措。此事一傳出,即刻引起中國國內國民黨各區部的連聲抗議和聲討,紛紛通電批判「英帝國主義和爪牙金文泰」,並促請中央政府嚴重抗議和交涉。中國外交部旋即電告駐英公使施肇基和駐新加坡領事唐榴,分別於兩地提出嚴正抗議。
明顯可見,馬來亞殖民當局的政策是與時任的英帝國政府相違背,更是驚動了國會,尤以主政的工黨(麥克唐納(Ramsay MacDonald)二屆政府)。工黨議員堅窩地(J.M Kenworthy)在下議院質問,英帝國和國民黨統治的中國政府存有外交關係,為何英屬馬來亞有取締國民黨之舉,而在地的非英國僑民之政治活動,是否也應當被制止。殖民部殖民地常務次官希爾斯(Drummond Shiels)答稱,國民黨未經馬來亞註冊和合法承認,但也認為無須藉此手段將其制止;二者都認為馬來亞有華僑三十萬人,對英帝國貢獻很大,須審慎處理。英帝國外交部甚至電致金文泰尋求解釋,殖民部大臣韋布勛爵(Sidney Webb,即左派團體費邊社草創者)更叮囑凡國際事務,須經由英帝國政府親自解決。惟金氏心意已決,並已獲得立法議員的支持。
三月的立法會議中,隨著國民黨遭禁止,土生華人議員林清淵律師擔憂是否也會限制報章的言論自由和批評的權利。金文泰矢口否認,但對於反英組織招搖和挑撥離間的批評,尤以華文報為甚,在香港也同樣須經過審查;而英文報則鮮少介入和評論國民黨問題,所以未加干涉。金氏再度聲明,殖民地政府將設法改善防範任何政治宣傳介入殖民地,以保護各民族的友愛與和睦,因此在面對國民黨問題時,有必要設法增進和改善,以免抵觸中英兩國外交關係。《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三月二十六日的社論中,論及中國的不穩定局勢、國民黨的共產主義源流和鼓吹反英,唯恐危害到英國在地主權等,憑藉金文泰對中國的經歷和認識,認同他所作出的決定。
由於交涉遲未開啟,國民黨馬來亞支部只能暫時解散,期間的禁令和嚴打,也屢次發生國民黨人遭逮捕和被驅逐等事,加劇和曲解了黨禁問題,演變為「排華」和「反英」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再起,英屬馬來亞在面臨經濟危機之際,又傳出將限制華工入境的消息,一時間從黨禁、報禁再到限華工提案,無不引起在地華僑的極度不滿。進入十月三十日,在新履任的新加坡總領事陳長樂的確認下,中國外交部已正式通過英國駐華公使藍浦生爵士(Miles Lampson)調令英屬馬來亞政府,促恢復國民黨支部和活動,以及黨員的自由入境權利。金文泰也正於此時返英,與殖民大臣韋布進行商議。
年底,中國國內藉機煽揚反帝民族主義,歷數金文泰對馬來亞華僑實施的不公舉止和反對英帝國主義打壓。值得一提的是,國民政府立法院長胡漢民於十一月發表了《解除僑胞痛苦與打倒帝國主義》長文,亦例舉金文泰在馬來亞的政策,痛斥英帝國主義的虛偽和歧視,號召南洋僑胞「打倒一切蒙著面具的帝國主義,求中國的自由和獨立」。
英屬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Nederlandsch-Indië,即今日印尼)被驅逐的國民黨藉僑領聞人等,聯合發表了《南洋僑胞之呼籲》,促請駐英公使向英政府要求撤走金文泰、撤銷禁令和恢復國民黨在當地的活動、賠償被害者損失和優予保護華僑、取消華民護衛司(實已更名為「華民政務司」)、取消華人入口稅和入境苛例,以及享有平等待遇等,否則集結全國「誓死抵制宣佈經濟絕交」。國民黨南洋英屬總支部的請願甚至還包括取消禁授三民主義教科書及摧殘華僑教育註冊條例、取消禁止國貨及愛國運動之亂命、英政府向國民政府道歉,乃至威懾在英通商租界設立「英民護衛司」待遇英僑、通緝英屬馬來亞的反革命份子等。
1931年二月八日,藍浦生遊歷馬來亞時,抵新與總督署官員會面和討論關於本地國民黨事宜,對各報表示對中國持樂觀態度,使華團頗為安慰。期間,總督金文泰因人在英國而缺席,會議期間,華民政務司兀敏(A.M Goodman)和埃林(P.T Allen)都支持維持現狀,二者以馬來亞的語境為主的討論,與藍浦生遵循的英國對華友好政策相悖。藍氏歸國後,繼續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正廷談判,王氏稱國民政府不會對馬來亞黨部下禁令,提議以換文方式表明,在不違反當地法律意願下的驅逐者得以返馬。
雙方達致協議,並於四月四日正式簽署函件,以殖民當局須修法表明國民黨不是非法組織,只要不從事非法或顛覆性活動,不可反對當地華人加入國民黨,並且保證國民黨不干預馬來亞內政或設立黨部。但海峽殖民地代理布政司謝利(M.B Shelley)隨即發函指明,在接獲南京方面的消息後,殖民當局仍未獲得英政府的正式公佈,所以立場仍保持不變。
五月中旬的立法會議,華民政務司稱中英互文已獲英外交部批准,希望能對此問題和洽進行,獲得群眾歡呼並一讀通過,並於十月通過修改《社團法令》(Society Ordinance),黨禁問題已基本獲得解決,國民黨馬來亞支部雖已恢復合法地位,華人雖可擁有國民黨籍,卻無法從事公開性政治活動,並且改為黨中央直屬支部和九分部。而金文泰嚴打國民黨活動過甚,也導致了其名聲,尤其是在華人的歷史觀點上留下污點,再因海峽殖民地和馬來亞全境於1933通過《外僑法令》(Alien Ordinance)限制外來勞工和移民入境,即便條例一視同仁,但移入者多以華人為主,受波及和影響程度也最大。金氏故被圈定為歧視華人和偏袒馬來人的總督,以致1932年有謠傳金氏將調派使華,而引來中國和馬來亞鋪天蓋地的反對浪潮,不再像此前般受到推崇。
參考文獻:
- C.F Yong & R.B McKenna, The Kuomintang Movement in British Malaya 1912-1949,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90.
- 高馬可(John M.Carroll)著、林立偉譯,《香港簡史:從殖民地至特別行政區》,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
- 胡可智,《省港大罷工:華商與政府協助打擊工運》,2017年5月10日,香港01網。
-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台北:五南,2003年。
- 李銳華,《馬來亞的政黨、紅禍與自治運動》,《自由中國》,第八卷第二期,1953年。
- 羅聖榮、汪愛平,《馬來亞現代馬來民族形成初探》,《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1期,2009年2月。
- Radin Soenarno, ‘Malay Nationalism, 1896-1941’,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Mar.1960, Vol.1, No.1.
- Steve Tsang, A Modern History of Hong Kong, London: I. B Tauris, 2004.
- 楊進發著、李發沉譯,《陳嘉庚:華僑傳奇人物》,新加坡:八方文化企業,1990年。
- 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2004年。
參考報章:
- 《叻報》:1930年3月6日
- 《民國日報》:1930年3月7日、3月8日、3月14日、7月20日、8月20日、11月9日、11月11日。
- 《南洋商報》:1930年3月25日、10月25日;1931年2月20日、4月15日、5月12日、9月3日;1932年7月25日、10月21日-25日、12月24日;1933年2月17日;1934年6月6日
- 《星洲日報》:1934年2月4日。
- 《時事新報》:1930年11月7日;1932年8月15日。
- 《華北日報》:1930年11月27、11月29日;1934年9月12-14日。
- 《南京晚報》:1932年8月9日。
- The Straits Times: 6th March, 26th March-1930;13th April -1931;19th November 1932.
- The Malay Tribune:8th、10th December 1932, 14th June 1934.
圖片來源:
- 19980005142 – 0060: 新加坡國家檔案館藏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