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國時期的「聖餐麵包印具」


麵包是古羅馬人非常重要的主食,而同樣經發酵而成的酒有時也會被稱作「液態麵包」。西元一世紀的古羅馬詩人尤維納利斯(Juvenalis)就更曾以「麵包與娛樂」(panem et circenses)諷刺羅馬人不再關心和參與政治與社會議題,而只在乎溫飽和娛樂。以麵包比喻溫飽,可想而知麵包在羅馬人心中是何其重要。

羅馬人習慣在烘焙麵包前在上面蓋印。這種蓋印有不少好處,例如用作標記麵包是出自哪位麵包師傅之手,除了能讓人民辨別出名的麵包師傅外,也有預防小偷之用。而且,對大眾來說,有蓋印的麵包或多或少能讓他們起到信心作用,沒被蓋印的麵包可能偷工減料,而為麵包蓋印的師傅也因個人名聲考慮而不敢怠慢。

四世紀後的羅馬帝國基督教化,直至進入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時期後,麵包上蓋印增添了一層宗教意義。希臘雅典的盧利斯博物館(Loulis Museum)收藏了兩種麵包印具,兩者均有宗教目的和意義。第一種是在用作奉獻給耶穌基督和聖人的盛大宴會上使用,稱為「祝福印具」(Eulogia Stamps),顧名思義就是在喜慶節日中祈禱祝福之用。

另外一種則比較莊嚴肅穆,稱為「聖餐印具」(Eucharist Stamps)。「聖餐」是基督教其中一項重要儀式,源於《新約聖經》中耶穌在逾越節(Passover)與十二門徒共進最後晚餐的記載。據記載,耶穌對他的門徒說,桌上麵包和葡萄酒是他的身體和血,吃過喝過後,以記念他為世人做的一切。而聖餐禮就漸漸成為基督教具有極重要意義的儀式,信徒在儀式上吃無酵麵包和葡萄酒,有著與「最後的晚餐」同樣的意義。

聖餐禮在拜占庭帝國稱為「神聖禮儀」(Divine Liturgy),為這儀式製作的麵包都會用「聖餐印具」蓋印。印具上會刻著以希臘文寫成的短語「耶穌基督勝利」。拜占庭帝國時期的基督教漸漸發展為東正教,而帝國流傳下來的種種傳統塑造了今天東正教會的面貌,「聖餐印具」也不例外,這種做法仍廣泛流傳。

圖片來源: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