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凱旋門


羅馬人喜愛建造凱旋門慶祝勝利,並在門上刻上浮雕紀念勝利的光輝。現存於義大利首都羅馬的凱旋門共有三座,君士坦丁凱旋門(Arch of Constantine)便是其中之一。這座凱旋門現在成為了人類重要和珍貴的文化遺產,但它的建造卻展示了羅馬帝國的衰落。君士坦丁凱旋門建於西元三一五年,是元老院為當時的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皇帝建造,以紀念他在位十周年和在米爾維安大橋戰役(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中打敗他最後一個競爭者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正式重新統一了羅馬帝國。

然而,這座大型的凱旋門看來卻十分奇怪,門上浮雕十分不協調,有些雕得很仔細,有些卻十分粗糙,而且這些浮雕看來又不太與米爾維安大橋戰役或君士坦丁皇帝有關。據考古所得,原來君士坦丁凱旋門是東拼西湊而成的東西,上面那些仔細浮雕是在當時取自二百年前被譽為「黃金時代」的五賢帝時期(Five Good Emperors)建築,包括圖拉真(Trajan)、哈德良(Hadrian)和馬庫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時代的浮雕。這些浮雕當然跟君士坦丁皇帝身處的時代沒半點關係了。至於那些較粗糙的浮雕,則出自於君士坦丁皇帝時代的工匠,反映了晚期羅馬帝國雕塑技術的倒退。兩個時代浮雕工藝和內容上的分別更使這座建築變得不倫不類。不過,拿取羅馬帝國黃金時代的浮雕,也許是想顯示君士坦丁皇帝的功績,能與五賢帝時期的皇帝相提並論。

其實,經過三世紀危機(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蹂躪的羅馬帝國,在國力上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經濟下滑也反映工匠技術的青黃不接。

另外附上一幅二戰圖片。二戰時,義大利是軸心國(Axis power)一員。一九四三年起,盟軍開始轟炸義大利首都羅馬,並在次年佔領羅馬。在轟炸期間,義大利政府為了保護君士坦丁凱旋門免受轟炸破壞,利用了大量沙包覆蓋包圍該古蹟。可旁邊的羅馬競技場卻因為過於龐大關係,並沒有作相類處理。事實上,在二戰期間盟軍有共識,會盡量避免轟炸波及那些極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例如,盟軍在一九四四年起十四次轟炸德國城市科隆(Cologne),當四周被炸得滿目瘡痍時,擁有七百年歷史的科隆主教座堂(Cologne Cathedral)雖嚴重受損卻沒有被摧毀,得以保存至今。

順帶一提,另外一座位於羅馬的提圖斯凱旋門,十九世紀時被法國人的皇帝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用作參考,建成現在位於巴黎的著名景點-雄獅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