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St. Sophia Church)


位於現今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揉合了東方拜占庭式和伊斯蘭式的建築風格。它曾經是基督教的教堂,也曾經是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現在則是記錄著珍貴文化遺產的博物館。那麼,這座著名的古建築物,究竟是背負著怎麼樣的歷史呢?

三世紀危機後,羅馬帝國出現了東西分治,又在君士坦丁大帝的領導下重新歸於一統。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通過尼西亞大公會議確立了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合法地位,並把國都從傳統羅馬宗教氣氛濃烈的羅馬遷至古希臘殖民城市拜占庭,並將之重建成「新羅馬」,改名君士坦丁堡。後來的狄奧多西大帝順應基督教風潮,把基督教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然而,狄奧多西大帝死後,羅馬帝國再沒有統一過,最終分裂成東西羅馬帝國。四七六年,西羅馬帝國在蠻族入侵下滅亡。意大利半島成了東哥德人的王國,而東羅馬帝國則倖免於難,並逐漸演變成拜占庭帝國。

六世紀時,當時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正由查士丁尼一世統治,他一生的目標就是要復興羅馬帝國。然而,他在位初期,帝國的政局並不穩定。基督教在國內的地位也受到挑戰。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在君士坦丁堡建造了聖索菲亞大教堂,目的就是為了鞏固基督教作為國教在帝國的地位,此後聖索菲亞大教堂成為了歷代拜占庭皇帝加冕的地方。他亦下令修編查士丁尼法典,強調以法治國的方針。這套法典,至今仍為現代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這一切都是為了能讓他專心西方的收復戰爭。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期間,打敗了位於非洲的汪達爾人和位於意大利半島的東哥德人,以及佔領一部份伊比利亞半島的領土,重建了空前的羅馬帝國。然而在他死後,倫巴底人佔領了意大利半島,西方又再落入蠻族手中。

十四世紀時,拜占庭帝國在多次的西方十字軍東征下,以及東方土耳其人的入侵下,已經衰弱得名存實亡。當時位於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帝國國力如日方中,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決定要佔領拜占庭帝國的最後要塞—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擁有堅固的城牆,然而仍敵不過大炮的攻擊,拜占庭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英勇戰死,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國至此滅亡。此後,奧斯曼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把其改名為伊斯坦堡,以羅馬帝國繼承者自居。由於奧斯曼帝國國教是伊斯蘭教,因此把有帝國象徵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建成清真寺,現在我們看到圍繞教堂的四條柱,就是當時加建上去的。

二十世紀時,奧斯曼帝國在不敵現代化西方國家的衝擊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分裂滅亡。土耳其人最後在小亞細亞重建了自己的國家,就是現在的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由清真寺改為歷史博物館。聖索菲亞大教堂作為經歷各個時代的變遷與洗禮,至今仍然屹立在大地上,它所代表的,正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證據。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