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王朝拜占庭皇帝「保加利亞人屠夫」巴西爾二世(Basil II, A.D. 958 – A.D. 1025)


帝國名稱:拜占庭帝國 Byzantine Empire
存在時間:330年 – 1453年
建立者:君士坦丁一世 Constantine I
種族:多民族(自稱羅馬人)
文化:拜占庭希臘文化
宗教:希臘東正教

「拜占庭帝國」並不存在

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即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是古羅馬帝國的延伸,版圖一般包括希臘、巴爾幹、色雷斯、達爾馬提亞、安那托利亞和亞美尼亞等,全盛時期甚至包括意大利、北非、埃及和敘利亞。然而,拜占庭人從未把國家稱為拜占庭帝國,也從未自稱拜占庭人。一直以來,他們都認為自己是「羅馬人」,官方國名是「羅馬帝國」。十六世紀時,神聖羅馬帝國歷史學家羅尼姆斯.沃爾夫(Hieronymus Wolf, 1516-1580)為了區分這個東方的「羅馬帝國」與自稱為羅馬帝國合法繼承者的「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 800 – 1806),於是引入了拜占庭帝國這個稱呼,並漸漸為後世西方學者所引用。

拜占庭帝國的起始年份一直存在爭議。主流普遍認為330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 272 – 337)遷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今土耳其伊斯坦堡Istanbul)為拜占庭帝國起始年份。後來羅馬帝國在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 347 – 395)死後永久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於476年被日耳曼蠻族(Germani)入侵滅亡,而東羅馬帝國則繼續存在至1453年才被奧斯曼土耳其人(Ottoman Turks)征服下滅亡。

拜占庭帝國的宗教和語言

自羅馬帝國起,帝國東部便與帝國西部有不同的語言文化。東部帝國普遍語言為希臘語,西部則以拉丁語為主流。東部帝國基督教的傳播也較為廣泛,西部帝國則仍充滿著羅馬傳統宗教的氛圍。這也是其中一個使東西羅馬帝國迥異及永久分裂的原因。七世紀時,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Flavius Heraclius, 575 – 641)甚至把國家官方語言由拉丁語改為希臘語,拜占庭帝國在那時起無論在文化或語言上都已經與古羅馬帝國大相逕庭。

在九世紀前羅馬教廷仍受著拜占庭皇帝的控制。拜占庭皇帝為了抑制教會權力發展,並宣示教權必須於皇權之下的思想,遂以基督徒不應崇拜偶像為由,開始下令破壞聖像和十字架。此舉引起了羅馬教廷的不滿,為日後東西教會分裂埋下了伏線。後來君士坦丁堡教會與羅馬教會的分歧進一步擴大,終於在1054年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和希臘東正教會(Greek Orthodox Church)。兩者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羅馬天主教會認為他們凌駕所有世俗國家君主,而希臘東正教會則由始至終位階都低於拜占庭皇帝。

查士丁尼時代的拜占庭帝國

六世紀時,當時的拜占庭帝國皇帝是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us I, 483 – 565)。內政方面,他非常著重羅馬法律對社會穩定的作用,因此他下令修繫《查士丁尼法典》,收納了自古羅馬帝國時期頒布的皇帝敕令,並加入很多法律學者的觀點。這部法典到今天仍然是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另外,他下令修建了拜占庭式建築的代表作-聖索菲亞大教堂(St. Sophia’s Church)。這座教堂的拜占庭式半圓拱形樓頂在後來影響著很多歐洲國家的建築風格,而且歷代拜占庭皇帝都在這裡加冕。對外方面,查士丁尼一世同時以戰爭和外交手段平定了波斯薩珊王朝(Sasanian Empire, 224 – 651)的入侵,滅亡了北非的汪達爾王國(Vangal Kingdom, 435 – 534)和意大利的東哥德王國(Ostrogothic Kingdom, 489 – 553),使拜占庭帝國的版圖達至極盛,重新把地中海變成了羅馬人的「內海」。可是這只是曇花一現,在他死後帝國佔領的土地都粉粉重新落入蠻族手中。

拜占庭帝國的軍區制

七世紀時拜占庭帝國內憂外患,國家實力衰退。皇帝希拉克略(Flavius Heraclius, 575 – 641)即位後,即在全國行省推行軍區制(Themes)。軍區制的目的,在於每個軍區實行軍政合一,減少軍權與治權互相競爭而產生的消耗。每個軍區由皇帝派遣的軍官管治,並以小農為基礎開墾土地,戰時受召成為軍隊士兵。這種制度在當時為拜占庭帝國注入活力,不但使國家稅收和兵源大幅增加,更在軍隊調動方面極為迅速,拜占庭帝國得以逃過滅亡的命運。可是這種制度後來在拜占庭帝國晚期產生出很多大地主貴族,土地兼併情況愈來愈嚴重,後期的拜占庭皇帝幾乎都由這些貴族出任。拜占庭帝國最後在貴族不斷爭權奪利的情況下漸漸衰落並走向滅亡。軍區制為拜占庭帝國帶來強盛,但同時埋下滅亡的禍根。

拜占庭帝國的影響

拜占庭帝國得以存在上千年,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神秘的武器「希臘火」。八世紀後,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勢力不斷擴張,佔領了拜占庭帝國在西亞和北非許多土地。阿拉伯人甚至率領海軍圍攻君士坦丁堡,志在征服拜占庭帝國後進軍歐洲。拜占庭軍憑著神秘武器「希臘火」,使阿拉伯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迫其和談,成功阻止了阿拉伯人對歐洲擴張的野心,為保護歐洲文明免被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人蹂躪起了歷史作用。

拜占庭帝國保留了很多古羅馬帝國的知識和文化。它首先影響了鄰近地區的斯拉夫人,不但為他們注入拜占庭的先進文化,更為斯拉夫人(The Slavs)的語言創造了「西里爾字母」(Cyrillic),使其迅速文明化。另外,君士坦丁堡作為當時世界的文化中心,吸引了不少西歐和阿拉伯學者前來求學,並把相關知識文化傳播到西歐和中東地區。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君士坦丁堡被洗劫,大量雕刻和典籍因此流落到了西歐。甚至在1453年時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國滅亡後,拜占庭學者攜同大量宗教、知識、書籍等逃亡到西歐國家,並因此刺激了當地的文藝復興運動(Renaissance)。

作為古羅馬帝國的直接繼承者,拜占庭帝國起了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中世紀的歐洲文明出現了倒退。唯有拜占庭帝國得以繼續存續,並保留了很多羅馬帝國的珍貴文化和技術。這些文化和技術得以在中世紀中後期傳播到阿拉伯和歐洲,對後世影響深遠。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