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Switzerland)是一個位於歐洲的內陸小國。它是世界的滑雪勝地,感覺和諧低調,是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園。這種感覺或許來自它行之已久的外交政策:中立國。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當整個歐洲大陸都處於水深火熱,給希得勒的戰火蹂躪之際,只有瑞士仍能保持中立,並維持著獨立國家的主權。

究竟這種「與世無爭」的中立,瑞士是如何做到的呢?

前世今生:脫離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

現今的瑞士位於阿爾卑斯山山區,原隸屬於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往後在歐洲叱吒風雲的哈布斯堡家族,其發源地正位於當時還是屬於瑞士的阿爾薩斯(Alsace)。西元1299年,瑞士人不滿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而揭竿起義,最後把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的勢力趕出了瑞士。為了共同抵抗外敵,瑞士各部族於是成立了聯盟,成為今天瑞士聯邦的雛型。但當時的瑞士各部的連結還是非常鬆散,也沒有一絲成為中立國家的意圖。

如果從今天計算,瑞士緊守著中立國的身份剛好有五百年歷史。上一次瑞士與外國的軍事衝突要追溯到西元1516年:與法國軍隊戰鬥的「馬里尼亞諾戰役(Battle of Marignano)」。那場戰役瑞士給法國打垮了,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隔年,瑞士卻與法國達成了歷史性的一次和談:兩國以後所有矛盾,皆以仲裁形式解決,不再訴諸武力上。

可不要小看這次和談啊。這次和談,不但讓瑞士與法國維持了往後近三百年的和平,更可說是瑞士作為中立國的契機!

馬里尼亞諾戰役《弗朗索瓦一世下令停止追殺瑞士軍人》

聯邦雛型:赫爾維蒂共和國與赫爾維蒂聯邦

不過,三百年後發生了什麼事呢?讓我們把時間推至1789年。眼利的你可能已經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法國大革命爆發了。法國大革命是法國脫胎換骨的前奏,是法國嘗試將古老的社會階級和制度連根拔起的嘗試。這場革命其實也深遠地影響了瑞士的發展,更改變了法國對瑞士的外交政策。這年,法國軍隊正式佔領瑞士全境,並在這片土地上成立了表面上獨立、實際上由法國控制的赫爾維蒂共和國(République Helvétique)。

赫爾維蒂共和國和此之前的瑞士有什麼不同?赫爾維蒂共和國成立前,瑞士是由很多自治區、部落和私有領地拼湊而成,是個非常鬆散的政治聯盟。法國佔領瑞士並成立赫爾維蒂共和國後,把這個「拼湊物」裡的東西通通合併起來,昔日的自治區成為了共和國下的一個個行政區劃。

法國大革命的高潮是孕育了一位傳奇—法蘭西人民的英雄、歐洲各國的夢魘—法蘭西人民的皇帝拿破崙!那時候的赫爾維蒂共和國內部動盪不安,拿破崙為防止這個由法國控制的國家出現變數,於是在1803年透過頒布《調停法案(Acte de médiation)》使赫爾維蒂共和國變成由19個自治州構成的聯邦國家。這可說是今天瑞士聯邦的穩實基礎!

赫爾維蒂共和國國徽

一錘定音: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不過,這個新生的、由法國控制的赫爾維蒂聯邦非常短命。拿破崙的軍隊雖然在19世紀初席捲整個歐洲,卻最終於1815年正式殞滅,原由法國控制的赫爾維蒂聯邦也走下歷史舞台。戰敗的法國與歐洲列強在解決戰後問題的維也納會議裡簽訂了《巴黎條約(Traité de Paris)》。《巴黎條約》可說是瑞士歷史極其影響深遠的一份條約,它決定了瑞士今後的發展。

這裡不得不提一位為瑞士的未來起了決定性影響的人物—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他最著名的事跡,莫過於重挫由拿破崙率領、堪稱「不敗雄獅」的法國軍隊,為拿破崙覆亡埋下伏筆,這使他在《巴黎條約》的制定中獲得較大的話語權。即便與主持會議的奧地利政治家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對瑞士的處置有不同主張,他仍頒布了一項決定了瑞士往後命運的劃時代指令:維持舊赫爾維蒂聯邦內的22個聯邦州自治地位,成立不受法國控制的瑞士聯邦。

為什麼亞歷山大一世有如此的主張?原來他從兒時開始,便有位瑞士藉的老師—拉阿爾普 (Frédéric-César de La Harpe)。這位拉阿爾普,便是背後的推動者。無可否認,沒有俄羅斯的支持,今天的瑞士聯邦可能不復存在。俄羅斯建構了現代的瑞士聯邦!

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新生瑞士:中立的瑞士聯邦

《巴黎條約》另一項對瑞士影響深遠的條文,便是瑞士的中立原則。曾經組成反法聯盟的歐洲國家如奧地利、英國、葡萄牙、普魯士、俄羅斯等,也一致同意瑞士不被介入任何軍事衝突的權利,及同意讓瑞士不受武力侵襲!

為什麼歐洲列強願意讓瑞士有如此一個中立地位呢?其實這是各國的政治盤算。如果打開歐洲地圖,我們發現瑞士位於阿爾卑斯山的山腳地區。因為對拿破崙戰爭的恐懼,歐洲列強希望控制瑞士這片土地作為對法國的緩衝區。

所以,瑞士的中立政策,其實並非出自瑞士的初衷,而是歐洲列強的外交博奕下賦予瑞士的角色。

然而,國際法正式承認瑞士為中立國卻只是近一百年的事。1907年,《海牙公約(Hague Conventions)》裡註明了瑞士作為中立國的條款,瑞士有權不介入任何外交衝突的同時,保有因應國防需要的軍事部署。有一點很有趣、值得留意的是,雖然瑞士一直嚴守作為中立國的外交政策,但原來瑞士的這個國本政策並沒有在憲法裡提及,而只是在議會中聲明須履行的職責。換句話說,瑞士其實可以在不修憲的情況下,改變其作為中立國的外交政策。

外交哲學:瑞士的「積極中立」

可不要以為「中立」就代表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和參與對外的軍事行動。反而,就是國家有相應的軍事實力,才能有效執行中立國的原則。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瑞士迅速提升軍隊的機動力和應變力,向企圖入侵和覬覦瑞士的納粹德國明示守衛國土的決心。當時的瑞士軍隊在歐洲可說是數一數二的強勁旅,加上他們抱著背水一戰的決心,連納粹德軍也不敢輕舉妄動,沒有正式入侵瑞士,瑞士得以保持獨立。雖然如此,納粹德國的勢力範圍包圍了整個瑞士,瑞士的咽喉被牢牢抓住,所行的國策也不得不傾向納粹德國。

二戰時期瑞士不在納粹德國的勢力範圍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瑞士的聯邦政府認為「團結」是「中立」其中一種重要的元素。此舉代表瑞士不再「被動中立」,轉為「積極中立」。比方說,1953年韓戰將近結束時,瑞士派遣維和部隊在當地執行任務。1956年時,蘇聯向匈牙利施加政治壓力,接近一萬名匈牙利人逃往瑞士。基於人道理由,瑞士禁止俄羅斯運動員參加在瑞士舉辦的滑雪比賽。

瑞士加入聯合國後,又如何實踐其中立政策呢?經濟制裁和領空管制等與瑞士的中立政稱策有沒有衝突?瑞士採取了以下的政策。如果軍事行動並非聯合國的決議,瑞士不會開放領空作軍事用途,也不會參與相應的軍事行動。例如,1999年時北約(NATO)轟炸塞爾維亞和黑山(Serbia and Montenegro)時,瑞士便沒有參與北約的軍事行動,也沒有為北約的軍事行動開放領空,只基於人道立場提供非軍事協助。1991年,聯合國決議經濟制裁伊朗,瑞士則參與其中,但仍拒絕為相關的軍事行動開放領空,只有限度為以人道為目的的行動而開放。

中立延伸:政治避難所

更有趣的是,瑞士的中立政策使其成為了政治人物避難所。瑞士在過往便收容了很多因為政治迫害而逃到瑞士的人,單是在納粹時期就達到了三十萬人。

2014年,有一位埃塞俄比亞藉的機師,騎劫了一架載有202名乘客客機。這架客機原是飛往埃塞俄比亞,不過因為機師害怕回到埃塞俄比亞後的審訊,所以轉而降落在瑞士的日內瓦。客機一降落,這名機師就立即投降了。雖然他因此將有可能面對最高刑期為20年的監禁,不過卻得到瑞士的庇護,拒絕埃塞俄比亞將他引渡的要求。其實這名機完成判刑後,很大可能他仍可繼續在瑞士居留。因為基於瑞士的中立原則,它是不會把他引渡回不斷侵犯人權的國家的。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