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各國正在簽定《凡爾賽條約》


無論是英國脫歐公投,還是美國總統大選,「偽冒新聞」和「另類事實」對左右民眾投票都產生了一定影響。其實,「偽冒新聞」和「另類事實」的鬧劇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一百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也曾上演過。

德意志帝國在一戰戰敗後,與協約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根據條約的第二百三十一條,德國基本上須為戰爭帶來的破壤和損失負上全部責任。但事實上,根據條約另一條第二百三十二條,德國須負上的實際責任卻並非那麼沉重。

一戰結束後,德意志帝國滅亡,取而代之的是新成立的威瑪德國(Weimar Germany)。威瑪德國政府不斷宣傳《凡爾賽條約》為德國帶來沉重經濟負擔,而且宣稱協約國設立屏障阻截糧食運往德國,使德國出現大飢慌。其實,德國之所以出現大飢慌,是德國在戰爭時把大部份糧食優先作為軍糧,導致平民根本沒有足夠糧食。威瑪政府製造的「偽冒新聞」,使德國人民產生了對《凡爾賽條約》的質疑和批評。

當時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發表了一篇文章預測歐洲不久的將來將出現駭人的經濟崩潰。他的這種預測,其實只是出於他對德國的憐憫和對法國的厭惡,但這種基於「另類事實」的預測卻讓《凡爾賽條約》成為眾矢之的,使其幾乎無法實踐來約束德國。當然,凱因斯的經濟預測並沒有出現,而且戰後十年歐洲的經濟也基本上復甦了。

直至一九二九年,紐約爆發股災,美國進入大蕭條。由於德國的國家預算主要是來自美國的貸款,德國經濟也因此陷入谷底。然而,雖然德國經濟崩潰「應驗」了,但主因卻並非因為《凡爾賽條約》所造成。然而,因為之前的政府宣傳,德國人也很自然這一切惡果都是《凡爾賽條約》的苛刻條件所造成。

德國民眾在國會大廈外示威反對《凡爾賽條約》

威瑪政府因此成立了專案小組,利用大家對《凡爾賽條約》的厭惡,研究找出理據掙脫《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約束。因為,只要德國成功推翻「戰爭的始作佣者」這個標籤,那麼建基於這個觀點的《凡爾賽條約》便會失效。最後威瑪政府雖然沒能成功,但卻因為企圖利用「偽冒新聞」或「另類事實」蒙騙群眾而埋下了禍根。

在德國人心目中,《凡爾賽條約》是威瑪德國面臨的經濟、社會、民生、道德問題的元兇,企圖壓迫、摧毀德國。極端民族主義就在這種氛圍下逐漸形成。這導致了很嚴重的後果:很快納粹黨便利用這股沸騰的民族主義,成功掌權。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建立納粹德國,取代了威瑪政府,隨後發動了比一戰更慘烈可怕的二戰。

戰後,《凡爾賽條約》又再次普遍被認為是二戰的遠因,論調是:因為《凡爾賽條約》對德國不公平的壓迫,使德國經濟崩潰,從而產生了極端的民族主義,讓希特勒乘機利用來獨裁,並最終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雖然一戰距今已有一百年歷史,但似乎人類並沒有因為《凡爾賽條約》被誤解利用所導致的後果而學會教訓,「偽冒新聞」和「另類事實」在今天仍然此起彼落,而且變得愈來愈流行。

文章翻譯及改編自:History Today – When Fake News Wins: How Germany used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 to dodge World War I blame

圖片來源:

  • Mass demonstration in front of the Reichstag against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 (“the brutal peace”): Wikimedia Commons
  • The Signing of Peace in the Hall of Mirrors, Versailles, 28th June 1919: Wikimedia Commons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