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木戶孝允、山口尚芳、岩倉具視、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


日本人是繼承漢文化最優秀的民族,乃是因為他們善於虛心學習中國文化,並加以變革致融入自己既有的文化裡頭,演變出一種大和民族獨有的文化。十九世紀的日本,是繼戰國時代後最為動盪的時期。在目賭自己源遠流長的老師-中國一步一步的走向衰敗滅亡,日本的武士族和藩鎮就已經意識到當下的日本需要變革,需要富國強兵起來,才不致步中國的後塵。

日本當時在德川幕府的統治之下,嚴厲實施鎖國政策,杜絕了一切與西方文化交流的機會,使自身的文化愈來愈落後,無法從西方學習到工業革命後現代化帶來的好處。西方列強蹂躪中國後,他們開始覬覦日本這片土地。一八五三年美國戰艦來航日本後,這個封閉的日本終於明白到西方列強已文化水平已遠遠超越自己,就在這次來航後,日本就注定要變法改革了。

在焦急又慌忙失措的影響之下,日本的人民和官員開始思考起誰是日本的元首、家長。在已經腐敗不堪的德川幕府統治之下,他們開始思考日本的政治模式。日本的天皇,名義上是國家的元首,卻在鎌倉時代起君權就旁落得很。這時,有人認為幕府已不適合統治日本,並打出「尊皇攘夷」的旗號,欲推翻幕府的統治,還政天皇,得到最多民眾的支持。

這時,各地的藩鎮都開始蠢蠢欲動,部份的藩鎮在愛國的情操下,開始了改革日本的維新運動。幕府這時候為了保住政權,提出了「公武合體」,希望在與天皇結成一個政治集團底下,能夠避免各方的反政府情緒。然而,早已腐敗透頂的幕府,既無法改善民生,又無法應付西方列強的相逼,滅亡似乎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大革命是避免不了流血衝突,日本在維新運動開始後,演變成與戰國時代的大名一樣的內戰局面。然而,這次不同的,是開明派如長州藩與薩摩藩等是為了國家變革而作戰,在此出身的維新三傑的努力底下,維新軍終在鳥羽、伏見之役大敗幕府軍,並成立了明治政府,擁立明治天皇,打開日本歷史新一頁。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