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一世逐步擊敗其他皇帝,統一帝國


戴克里先(Diocletianus)登上帝位後,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正式結束。這位皇帝開始改造帝國,其中一項便是把「元首制(Principate)」改為「四帝共治制(Tetrarchy)」。

所謂「元首制」,是自首任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至戴克里先即位時羅馬帝國的政治體制。皇帝在羅馬法律賦予的框架下行使權力,由元老院宣佈承認。即是說,「元首制」下的羅馬帝國皇帝,並非擁有無上的權力。當時皇帝的裝束,也跟一般元老院議員沒大分別。直至三世紀危機,皇帝的地位一落千丈,皇帝被弒的情況十分普遍。戴克里先為了重新鞏固皇權,把皇帝地位塑造成高高在上。例如他不會與隨便露面、所穿的服飾也極盡奢華、官員與他會面時必須跪下。

這還不夠,要統治龐大的羅馬帝國,一位皇帝並不足夠。他創立「四帝共治制」,把帝國分成四部份,分別由稱為「奧古斯都」的兩位正帝和稱為「凱撒」的兩位副帝統治。戴克里先和其好友馬克西米安(Maximianus)為正帝,分別統治圖中紫色的部份和粉紅色的部份。戴克里先再委任君士坦提烏斯一世(Constantius I)和伽列里烏斯(Galerius)為副帝,分別負責統治圖中橙色和灰色的部份。

後來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雙雙退位,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和伽列里烏斯升格為正帝,由塞維魯二世(Severus II)和岱亞(Daia)接任副帝。不過,由於馬克西米安的兒子馬克森堤斯(Maxentius)和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兒子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us I)都有當皇帝的野心,為「四帝共治制」的崩潰埋下伏線。而這顆計時炸彈便在君士坦堤烏斯一世病逝的306年爆發了。

四個帝位在短時間內曾遭到六個人你爭我奪,一輪混戰後剩下四個有實力的人:統治圖中橙色部份的君士坦丁一世、統治圖中粉紅色部份的馬克森堤斯、統治圖中灰色部份的岱亞和紫色部份的利齊里烏斯(Licinius)。利齊里烏斯是伽列里烏斯的好友,他在伽列里烏斯死後接收了東部正帝位。

君士坦丁一世開始於312年起執行統一羅馬帝國的戰爭,最後於324年打敗最後一名皇帝利齊里烏斯後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統治者。君士坦丁一世是羅馬帝國史上其中一位影響力很大的皇帝,他頒佈的《米蘭敕令(Edictum Mediolanense)》承認了基督教在帝國的合法地位,使基督教從此壯大起來,影響後世達一千七百年。他又在位於小亞細亞的希臘殖民城市拜占庭原址修建新首都君士坦丁堡,並把帝國政治中心從羅馬遷至這裡。君士坦丁堡從此成為東西文化交匯中心,更成為後來東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其重要性延續至今。

圖片來源:

  • Constantine takes power and Christianizes the empire: Vox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