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帝國紋章


上一篇:【來自雄鷹的家族(二)】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失去西班牙之後

上一集提到統治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因為卡洛斯二世(Carlos II)死後無嗣,王位繼承權起了爭議。奧地利和法國都聲稱自己擁有西班牙王位的合法繼承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就乾脆打一場,一七○○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戰爭打了十四年,雙方國力受損,大家最後選擇議和。結果便是西班牙王位最後落入法國波旁家族(Maison de Bourbon) 手中,但我們不能就此說法國就是這場戰爭的大贏家。雖然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無法繼承西班牙王位,但卻獲得了西班牙在歐洲的其他領地,奧地利在歐洲的勢力反而更強大,而波旁家族得到的是中衰的西班牙,和約更規定法國不能與西班牙合併。

然而,世事難料,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暨奧地利大公卡爾六世(Karl VI)同樣面臨他們家族的西班牙支系同樣的問題-就是他家也面臨絕嗣的危機。

不過,在繼續談及卡爾六世的憂慮前,我們先談談奧地利的歷史。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及奧地利大公卡爾六世

「帝國的東邊」—奧地利

今天,奧地利在中歐是一個內陸共和國,領土不大,但其實它曾經是歐洲的一個強權國家。早在十世紀時,奧地利便是神聖羅馬帝國東邊的一個公國。「奧地利(Österreich)」這個名字就有「帝國的東邊」的意思。這個公國從前由巴本貝格家族(Babenberger)擁有,不過這個家族最後一位男子嗣「愛爭吵的腓特烈(Friedrich der Streitbare)」在一二四六年逝世後絕嗣,奧地利公國的繼承權便成為了眾多德意志諸侯爭奪的對象。

奧地利的爵位後來被波希米亞王國(Königreich Böhmen)國王父子瓦茨拉夫一世(Wenceslaus I)和奧托卡二世(Ottokar II)設計奪得。一二五一年奧托卡二世娶了腓特烈的妹妹瑪嘉烈後正式取得奧地利的統治權。當時奧托卡二世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影響力極之巨大,同時是帝國境內數個公國的統治者。奧托卡二世有巨大的野心,他的下一步,就是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一二七三年,神聖羅馬帝國已經過了二十年的王位懸空時期,一場新的國王選舉終於要舉行了。不過,這位波希米亞國王競逐「羅馬人民的國王」時卻輸給了一個不太起眼的貴族: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Rudolf I)。為什麼呢?這在本系列的第一集有談及到,經過王位懸空時期後,各選王侯都不希望選出一個實力太強的國王,所以寧願選擇實力差一大截的魯道夫一世。就這樣,哈布斯堡家族正式踏上帝國舞台。

奧圖卡拒絕承認魯道夫一世,甚至要求教皇推翻這場選舉結果。魯道夫一世知道後,翌年便於紐倫堡舉行的帝國會議裡宣佈所有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死後曾易手的領地統治權都必須還原。此舉實際上代表解除奧托卡二世一連串領地的統治權,其中包括奧地利。

這還不夠,兩年後魯道夫一世下令廢黜奧托卡二世,同年入侵奧地利,迫使奧托卡二世履行帝國會議的命令。奧托卡二世最終戰敗被迫簽訂《維也納條約》,放棄除波希米亞和莫拉維亞(Moravia)之外所有領地的統治權。奧托卡二世當然承受不了這種屈辱。一二七八年,奧托卡二世以武力入侵維也納,企圖奪回所有失去的領土,卻不幸在戰爭中戰敗身亡。從此,奧托卡二世曾統治的領地幾乎都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只剩下他的發跡地波希米亞由兒子瓦茨拉夫二世(Wenceslaus II)繼承。

魯道夫一世

比其他公爵更顯赫的爵位—「奧地利大公」

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理論上是臣服於帝國皇帝或國王之下。一三五六年,為解決「羅馬人民的國王」選舉上的紛爭,盧森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四世(Karl IV)頒布了著名的「金璽詔書」(Goldene Bulle),明文規定了「羅馬人民的國王」的競選產生方法。簡單來說,詔書列明「羅馬人民的國王」將由七位指定的選王侯(註一)投票產生。

當時的奧地利公爵魯道夫四世(Rudolf IV)非常不滿奧地利沒有成為七選王侯之一。他假造《大特權》(Privilegium Maius),企圖將奧地利升級為大公國(德語:Erzherzogtum Österreich/英語:Archduchy of Austria)。他很有創意地創立「大公」(德語:Erzherzog/英語:Archduke)這一爵位,其意義很簡單-比「公爵」還要厲害!魯道夫四世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補償奧地利未能成為七選王侯之一,提升奧地利在帝國的地位。因為這個舉措,後世便把魯道夫四世稱為「創造者」。不過,要到了一四五三年,奧地利大公這個名銜才得到同時是奧地利公爵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腓特烈三世(Frederich III)所承認。至此,奧地利就變成了大公國,一個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非常顯赫的爵位,同時它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在此事上,魯道夫四世可謂功不可沒。

自稱「奧地利大公」的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的擴張—波希米亞與匈牙利

十六世紀時,哈布斯堡家族迎來了向東擴張的機會。當時的匈牙利王國(Königreich Ungarn)和波希米亞王國均由雅蓋洛王朝(Jagiellonian Dynasty)的路易二世(Louis II)統治。一五二六年,東方的奧斯曼帝國(Osmanlı İmparatorluğu)在蘇丹蘇萊曼一世(I. Süleyman)的統治下達到極盛,不斷向西擴張,造就了帝國空前絕後的超大版圖。在他的指揮下奧斯曼軍隊佔領了匈牙利王國大部份領土,路易二世在倉促逃亡時落馬身亡。由於路易二世沒有子嗣,王位繼承起了疑問。身為其妹夫的奧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聲稱自己為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王位的合法繼承人。

還記得這位斐迪南一世嗎?他就是在卡洛斯一世(Carlos I)(註二)的親弟弟!因為卡洛斯一世晚年時已無法駕馭神聖羅馬帝國,所以把神聖羅馬帝國帝位傳了給他的弟弟,而西班牙支系的哈布斯堡家族也從此與奧地利支系分家。

斐迪南一世在沒有懸念下讓哈布斯堡家族順利得到了波希米亞王國的王位,可是匈牙利王國的王位可就沒那麼容易得到了。因為一位名叫匈牙利貴族約翰.扎波利亞(John Zápolya)與之爭奪匈牙利王位的繼承權。約翰在匈牙利是個很有聲望的貴族,同時也是匈牙利總督,手上擁有一支強悍的軍隊。大部份的匈牙利貴族支持約翰繼承懸空的匈牙利王位,而剩下的則支持斐迪南一世繼位,原因是希望藉著借助奧地利強大的力量對抗東方奧斯曼帝國的威脅。

對於哈布斯堡家族來說,控制匈牙利非常重要。這是因為匈牙利作為西歐與奧斯曼帝國的緩衝國,如果無法控制匈牙利,那麼匈牙利很可能反被奧斯曼帝國控制,進而威脅包括奧地利和波希米亞在內的歐洲。一五二六年,亦即是路易二世逝世同年,約翰.扎波利亞加冕為匈牙利國王,是為約翰一世(John I)。這個舉動刺激了斐迪南一世的神經。次年,斐迪南一世帶著他的傭兵部隊入侵匈牙利。約翰.扎波利亞不敵奧地利的入侵,向奧斯曼帝國求助。他同意讓匈牙利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來換取蘇萊曼一世的支持,以鞏固自己的匈牙利王位。

一五二九年,奧斯曼帝國出兵奧地利,包圍維也納,讓約翰一世穩住了王位。一五三三年,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簽訂和約,承認了奧地利對西匈牙利的控制。斐迪南一世當然不會就此滿足,他要的是整個匈牙利。不過,在一五三八年他與約翰一世簽訂了《奧拉迪亞和約(Treaty of Nagyvárad)》,承認約翰.扎波利亞統治東匈牙利的權利,只是若果約翰沒有子嗣,那麼在他死後便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整個匈牙利。不過,天意弄人,約翰一世在逝世前一五四○年生了個兒子,哈布斯堡家族想得到的東匈牙利便從手上流走了。

哈布斯堡家族統一匈牙利

約翰一世的稚齡兒子約翰二世(John II)繼承了東匈牙利王國的王位。東匈牙利王國依然作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並改稱為外西凡尼亞公國(Principality of Transylvania)。

此後的百多年,哈布斯堡家族始終沒有放棄最得整個匈牙利的野心。在這段期間,哈布斯堡家族憑著其巨大影響力,影響著外西凡尼亞公國的內政和外交政策。在十七世紀末,外西凡尼亞公國早已不滿奧斯曼帝國的控制並與之對抗。奧斯曼帝國軍隊入侵外西凡尼亞公國,企圖全面控制整個公國並廢除其自治權。一六六一年,外西凡尼亞公國宣佈正式脫離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並尋求哈布斯堡的協助。然而此舉正中了哈布斯堡家族的下懷……

哈布斯堡家族雖然對外西凡尼亞公國的控制愈來愈大,但這個公國的宗主國仍是奧斯曼帝國。要全面得到整個匈牙利王國,與奧斯曼帝國一戰在所難免。這場戰爭很快便實現,發動者卻是奧斯曼帝國。一六八三年,奧斯曼帝國派遣大軍包圍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維也納命懸一線,將快要失守,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逃離維也納。為抵抗入侵,波蘭、奧地利和一些德意志邦國組成由波蘭國王約翰三世(Jan III)率領的聯軍。聯軍解除了維也納之圍,打敗奧斯曼帝國(註三),同時將奧斯曼帝國的影響力從外西凡尼亞公國給趕了出去。一六九九年,外西凡尼亞公國正式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匈牙利得以統一。

哈布斯堡家族政權的歷史轉捩點—維也納之戰

哈布斯堡家族傳承的危機

利奧波德一世死後讓其兒子卡爾六世繼位。這位卡爾六世就是我們在文首提到的那位。他在位時,最著名的除了與法國波旁家族爭奪西班牙王位外,還有就是他成為了哈布斯堡家族最後一位男子嗣。

其實,哈布斯堡家族早在利奧波德一世時已出現絕嗣危機。他的多段婚姻誕下的男子嗣,大多沒能健康長大,好不容易才誕下較健康的約瑟夫一世和卡爾六世。這種絕嗣危機要歸咎於這個家族為保持血統純正而多作近親婚姻,造成所生子女都體弱多病,或早早夭折。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支系,就是這樣絕嗣的。到了卡爾六世時,家族絕嗣的危機愈來愈嚴重,他久久未能誕下健康的男子嗣,只有一個女兒能長大成人。他的女兒就是後來著名的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莎(Maria Theresia)(註四)。

哈布斯堡家族的繼承權,自古以來傳男不傳女。為此,卡爾六世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身份,頒佈了《國事遺詔》(Pragmatic Sanction),明言若在他身故後沒有男子嗣繼承哈布斯堡家族的遺產,他的女兒瑪麗亞.特蕾莎將成為繼承者。後來卡爾六世食物中毒身亡,瑪麗亞.特蕾莎就這樣登上哈布斯堡家族的最高權位。

一七四○年哈布斯堡帝國的版圖(淺藍色)(註六)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誕生

不過,她的登基可不是那麼順利。卡爾六世的《國事遺詔》並不被歐洲多國承認。其中北方的普魯士王國更以此藉口入侵並佔領奧地利的領土西里西亞(註五),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爆發。

簡單來說這場戰爭是歐洲覬覦哈布斯堡家族領地的拉鋸戰,消耗各方國力卻沒有具體得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雖然奧地利失去了西里西亞,但瑪麗亞卻因此穩住了王位,並把她丈夫弗朗茨.斯提芬推上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寶座,並開始了對奧地利一連串的改革。

瑪麗亞.特蕾莎

弗朗茨一世來自洛林家族(Lothringen)(註七)。他在自己的姓前添加了妻子的姓。就這樣,瑪麗亞與弗朗茨的家族從此變成了「哈布斯堡—洛林(Habsburg-Lorraine)」家族。到這刻,哈布斯堡家族正式消亡。而繼承其所有的,就是全新的哈布斯堡—洛林家族。歷史上雖然慣常把它歸入哈布斯堡王朝中,但他們也確實不再是過往那個哈布斯堡家族了。

那麼,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統治下的奧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又是怎樣的?我們留待下回分解。

註一:《金璽詔書》列明這七個選王侯分別是特里爾大主教(Erzbischof von Trier)、科隆大主教(Erzbischof von Köln)、美因茲大主教(Erzbischof von Mainz)、波希米亞國王、法爾茲伯爵(Pfalzgraf bei Rhein)、薩克森公爵(Herzog von Sachsen)及布蘭登堡邊境伯爵(Markgraf von Brandenburg)。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是第一位沒有被教皇加冕的皇帝。雖然沒被加冕,他卻得到教皇授予稱號「獲選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基本上與得到「皇帝」稱號無異。後來的皇帝都援引這種做法。

註二:卡洛斯一世是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同時擁有西班牙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的人。

註三:奧斯曼帝國受挫後,從此不再向西擴張,與奧地利維持了三百年之久的和平。有些歷史學家認為這是「奧斯曼滯止期」的開始。

註四:關於這位女王傳奇的一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註五:經過與奧斯曼帝國的交戰後,連同奧地利在內的東歐多國有了對奧斯曼帝國的恐懼,把大部份軍力調配到東方邊境,奧地利的西里西亞因此軍力空虛。普魯士王國的腓特烈二世看準了機會,幾乎毫無困難就佔領了西里西亞這一富庶地區。

註六:藍色國界線為神聖羅馬帝國國境。在圖界線內的哈布斯堡帝國領土,左上是法蘭德斯,右下是奧地利大公國和波希米亞王國;在國界線外的,左方則是米蘭公國,右方是匈牙利王國

註七:法國後來在三十年戰爭後得到了洛林地區的佔領權。

圖片來源:

作者

八十後男生,生於香港,靠數學維生卻喜愛研讀歷史,在旁人眼中也許有點怪異。從小喜愛研究和感受歷史洪流裡的人和事,認為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人類的過去中找到一點端倪。

留下回應